摆脱“虚假自体” 接纳真实自我

编辑: 黄元明 安徽网 2020-11-30 15:59

安徽网滁州消息 “虚假自体”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概念,特别是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朋友。这个关于“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的区分可以说是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先生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的一大重要贡献。

首先将“虚假自体”概念还原为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它是如何形成的机制:从温尼科特观点看虚假自体障碍是“环境缺陷障碍”,也就是在自体发展中的环境发生了问题,母亲无法给婴儿塑造一个安全而抱持的环境,使婴儿无法感受到自己的“真实自体”。

从孩子生下来起就是一个自体,“就像是一个植物,但婴儿的自体还是潜在的,他最初对于自己的认识是需要通过母亲来实现的。”婴儿无法用自己主动的行为来实现自体的功能,他还无法意识到自体。

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妈妈这个客体来试图获得他自体控制的全能感。

比如妈妈目光的注视,妈妈对婴儿自发行为的鼓励等等,在妈妈的回应里,孩子可以一次又一次确认自己自体的感觉,他的全能感不断建立,他独有的自体感慢慢构筑起来,他越来越确信自己拥有可以创造的能力,也就是扩大了他自体的疆域,使婴儿对自己本身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越发有信心,也就是他的“真实自体”可以完全被看到,他越来越信任自己的感觉了。

如果在这个阶段妈妈无法给婴儿提供抱持性环境,婴儿不得不发展的就是“虚假自体”。

比如在婴儿希望母亲来满足时,得到的是拒绝,并且妈妈不但不愿意配合婴儿的需要,而是需要婴儿配合她,婴儿的真实自体感就无法发展出来,比如妈妈要求必须按时间喂奶,抱着他的时间不能长久,在婴儿哭的时候,妈妈不想靠近。

更严重一些的就是抑郁或者本身自己在人格发展与情绪管理上就已经面临困难的妈妈,她的情绪阴晴不定,不断错过婴儿的表情,给出自己的表情,让婴儿“顺从”。

婴儿的顺从是虚假自体最早阶段的迹象,出于母亲无力理解婴儿的需要。

当然这个妈妈,并非出自故意,而是“不够好”,妈妈自顾不暇,或者缺乏足够的支持系统,还有在婴儿出生的开始就激起了妈妈的情结,例如产后抑郁,都将造成这个无法实现功能的妈妈。

婴儿对母亲表情的顺从将导致婴儿与自己自发的感觉保持一种隔离状态。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非常好的学生,擅长母亲赞许的活动,但是对母亲想要他做的事情,内心深处感受不到愉悦或满足,因为他并不是为自己做这些,而是因为他觉得这些是母亲认为重要的。

长大成人后,这些人与世界的联系是通过一个顺从的外壳,他们容易猜疑,倾向于退缩,只能通过保护性的外壳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一外壳明显具有强迫性和顺从性,却割裂了与朋友有意义的联系。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其中许多人伴随着虚假自体长大,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他们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成绩出众,但内在感觉却空虚迷茫。

这也许就是当下常被讨论的“空心病”的最根源的成因。

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

与虚假自体相对应的就是真实自体,作为成年人,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呢?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当我看的时候,我被看到了,所以我存在。我现在可以创造性地看,我所感觉的我也能知觉。”

围绕自己的感受行事

如果是快乐的、有动力的、心里乐意的事情,才去做,否则坚决不做。

多做滋养自己、让自己快乐开心的事情。快乐的量达到一定的度,力量也会随之慢慢增长。

及时表达情绪

当负面情绪升起的时候,情绪被表达了,就散去了。

如果留在心里就会成为困扰我们的心魔,心魔越积越多,我们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这些负面情绪啃噬着,撕扯着。

表达负面情绪,比如可以向信任的人倾诉、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等等。

接纳自己的脆弱

人生中所有的脆弱和不完美,不是一种无力的羞耻,而是心灵成长的一个重要入口。它让你停下匆忙追赶虚无的脚步,回头看见真实却有温度的自己。

接受脆弱的过程,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当你接纳了一些事情可能对自己来说不太好,你才能真正拥有一个足够好的人生。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沈梦婷 王慧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