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滁州消息 春风催新绿,义务植树忙。3月11日上午,明光市各地举办义务植树活动。在西桃园林场植树基地,记者看到,由“红马甲”组成的一支长长的队伍在荒坡上连成蜿蜒曲线,挖树穴、栽树苗、浇水、培土……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在明南街道大横山植树点,新农人孙桂成正在指导志愿者栽树苗,路过的党员、群众也自发加入植树的队伍。“这油葡萄浑身是宝,果子榨油能卖钱,叶子喂牲口,种一棵就是给子孙留座‘绿色银行’!”孙桂成告诉记者,大横山的100余株山桐子树苗(俗称“油葡萄”)在春日暖阳中扎根沃土,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明光市明南街道大横山植树点植树现场。郭雅捷 供
在涧溪镇桃园植树点,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组织机关干部、退役军人、党员、志愿者等50余人正在植树。“参加植树活动很有意义,既能为家乡的生态环境出一份力,又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我每年都会积极参加,看着这些树苗慢慢长大,心里很有成就感。”参加活动的涧溪镇干部张超说。
近年来,明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植树造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持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市森林资源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光市着力在“林”上发力,在“长”上尽责,在“制”上创新,深化集体林改,发展林业生物经济,青梅产业及林下经济异军突起,逐渐形成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明光模式”。
明光市西桃园国有林场金银花种植。张开 摄
据了解,明光市探索了“一平台四统一”集体林改模式,即:镇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统一集中收储、统一流转管理、统一按股分红、统一产业规划。2024年,平台已收储集体林地6000亩,统一流转林地2200亩,待收储23800亩,全年村民分红收入52万元,实现劳务性收入460万元,同时。吸引客商发展青梅、蓝莓、林下中药材等产业面积达1800亩,12000平方米的蓝莓食品加工厂已建成并投产,启动占地15亩的青梅深加工项目,延长青梅产业链条,并计划使用“明礼嘉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广销售。
明光市构建“林长+产业+服务”机制,为企业和林农搭建种、产、销共建体系。根据企业原材料需求,辐射带动林农种植麻栎等短轮伐期林木,年均新增面积超3500亩,麻栎林保有面积已突破15万亩。同时,与滁州学院合作成立林业生物经济研究院,围绕林业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林业生物经济相关政策理论等进行深入研究,摸清滁州林业生物经济的基本情况,基本形成滁州林业生物经济产业图谱。该市还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林业生物产业研究院”,开展林业生物经济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
明光市西桃园国有林场赤松茸食用菌种植。张开 摄
明光市聚焦林下经济,全力培育林业发展“新钱景”。该市与安徽农业大学皖东试验站合作,在西桃园国有林场试种“栎树香菇”和“大球盖菇”,每亩收益超过3000元,丰产期达3-5年,打开了大树林下空间的利用模式。该市林业局还牵头成立林下经济产业联盟,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出“种植、收购、加工、仓储、销售、科技研发创新”的中药材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种植中药材面积超过5000亩,亩均效益超 5000 元,有效提升了林下空间利用效益。同时,组织专家和经营主体选育适合发展的林下道地中药材重点品种,发展金银花、丹参等明光传统中药材;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30人次,提升林农技术水平,推动科学种植。目前,金银花和丹参等种植规模达1600亩,实现收益超1000万元。
史悦 罗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