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综治“户长制” 织牢乡村治理“安全网”
编辑: 黄元明 安徽网 2020-12-14 09:28
“现在已进入冬季,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向群众宣传农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冬季防火、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对今天的任务明白了吗?明白!好,出发!”这是明光市潘村镇紫阳村党总支书记潘茂兵在给村里4名综治户长部置近期巡逻宣传任务。
近年来,明光市积极创新探索综治“户长制”,依托各级综治中心,统筹多方资源,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织牢乡村治理“安全网”,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设置第一道“防火墙”,科学划好“管理圈”。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自愿、试点先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地缘、血缘、亲缘、利缘、文缘等关系,以自然村庄为基本单元,该市先行在540个情况复杂、矛盾较多、纠纷不断的自然村庄开展试点,一个村庄推选一名本地“五老人员”、新乡贤、致富带头人、“两代表一委员”、村民理事会成员担任综治户长,协助村组解决“管不了、管不到”的社会问题。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该市综治中心将法检“两院”、公安、司法、信访、民政、人社、国土、环保、卫健、教育等40家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科股室负责人、业务骨干划入网格,实行“户长吹哨、部门报到”,进村就地解决综治户长无法处理的矛盾,避免小“病”坐大、养痈成患。
潘村镇紫阳村综治户长严成华:“我们户长在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以“熟人办熟事、熟人管熟人”的方式,义务当好党政国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会治安“防范员”,积极发挥老党员作用,为村民排忧解难。”
紧盯最关键的焦点问题,打好一线“防御战”。结合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市建设,该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到村庄上、融入网格中,综治户长以舆论引导人、榜样影响人、道德教育人、规范约束人,刹歪风、治陋习,抢占农村意识形态“制高点”,坚决防止境外邪教入侵、非法宗教渗透。截至目前,该市17个乡镇街道实现“无邪”案件。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赋予综治户长建议权,对农村改革、社会保障、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土地置换、资产处置、灾后重建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前听取综治户长的风险预测、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减少和预防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第一时间牵住“牛鼻子”,当好最前端的“和事佬”。该市借助综治户长在群众中“说得上话、管得住事”的公信力,将农村土地纠纷、邻里纠纷、补偿纠纷、财产纠纷、赡养纠纷、婚姻纠纷等民间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变以往“群众跑腿找村干部解决问题”为“在家门口找综治户长解决问题”。今年7月份,明西街道岗集村综治户长成功化解明巢高速阻工矛盾5起,保障了省重大项目建设。
扎好“家门口”的“防护网”,倾心敲好“平安钟”。利用综治户长“人头熟、情况熟、信息灵”等优势,紧盯乡村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家庭失和、情感失迷的“五失”人员,严防恶性案件的发生,2019年度16个乡镇街道创成“滁州市平安乡镇”,占比94.1%。今年以来,该市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8.6%,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取保候审人数、监视居住人数分别同比上升1.1%、83.2%、457.1%。为了防范“盗窃案”。该市、镇综治中心给每位综治户长送上一辆治安巡逻电动车、一根治安橡胶棒、一套治安防护服、一部治安警铃、一份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五大礼包”,综治户长组织群众常态化开展村庄治安巡逻,严防农村季节性和夜间盗窃案件发生。
“综治护长制对我们群众帮助特别大,他们每天走村串户宣传党的富民政策,调解邻里纠纷,提醒我们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家长里短的什么都过问,有他们在,我们老百姓心里踏实。”潘村镇紫阳村南曹组村民钱素英高兴地说。
目前,明光市综治“户长制”已实现17个乡镇街道、135个行政村全覆盖。截至目前,该市社会治安案发量、赴省访进京访批次、人次,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65.1%、73.2%、84.7%,先后荣获全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市、2019年度滁州市信访工作责任目标管理优秀市和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市。
郭茂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