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 坚守初心—明光市柳巷镇淮宁村村民祁刚
编辑: 黄元明 安徽网 2020-11-16 17:28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坚守田地,初心不改,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他致富不忘乡邻,热心帮助群众和贫困户脱贫增收。他就是明光市柳巷镇淮宁村河北组村民祁刚。
祁刚今年46岁,他个头不高,黑黑的皮肤,健壮的身板,走路“带风”。1992年,祁刚随着打工潮,先后到深圳、新疆等地打工,在工地干过瓦匠、搞过电器销售。由于他吃苦耐劳,头脑灵活,收入不错,也有了一定积蓄。
1997年,因母亲生病住院,他不得不回到了家乡,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2000年,母亲去世后,他开始转变思路,认为外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这时候他看到,本村农业劳动力逐渐越少,农民种田越来越粗放,不少田地都成了“撂荒地”,他看着心痛。于是他决心在自己的家乡闯出“一片天”。经过和家人商量后,他在本村流转土地36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和大豆,并牵头成立了“明光市祁刚家庭农场”。
他虽然出生在农村,过去的庄稼都是父母种的,他很少接触土地,一下子种植300多亩土地,对于他来说确实是个考验。不懂他就找行家,遇到技术难题,他就到镇农技站求教。由于他辛勤耕耘,收成逐年增加。
为了做强做大现代农业,祁刚先后投入30多万元,购置了播种机、收割机、自走式打药机、起垄机等机械设备,还配备了卡车、拖拉机等运输车辆,极大地提高了种田技能和效率。
今年,汛情严重,柳巷镇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为了减少水灾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在市、镇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祁刚及时清沟沥水,加强田间管理,所种的小麦、大豆仍然取得到收成,而且今年国家惠农政策好,价格上扬,共收获小麦15.5万公斤,大豆7.5万公斤,共计收入72多万元。
祁刚认为“在广阔的农村大有作为,只要沉下心来,坚持干下去,种田也能发家致富,带动群众和贫困户增产增收。”
在夺取丰收的基础上,祁刚没有忘记乡邻。在他的家庭农场务工的都是周边的村民,其中贫困户4户6人,每年每人能增收6000多元。
作为种粮大户,靠着这十几年的摸索,他坚守初心,不仅通过自己学技术实现了增产增收,还真正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成为了当地的“农民技术员”。他主动推广种植技术,并能为当地的农民做出示范样板。他除了自己是种田能手,把自己的田作好外,还帮助当地群众和贫困户解决了生产上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上,他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
在今年的洪涝灾害面前,他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和贫困户排水保苗,并做好大水过后的田间管理,使广大村民非常感动。
祁刚常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都会遇到难事,帮人一把其实很简单。只有大家相互帮助,日子才能才能越过越好。”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就看示范户。“模仿身边‘能人’是农民学习技术的主要渠道,我们喜欢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有祁刚这样的‘能人’示范,我们看在眼前,学在当面,根本不用怀疑,不会的马上就问,我们的地是越种越好,产量越来越高。”淮宁村贫困户阚开华高兴地说。
“根据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我打算再流转土地200多亩,在搞好传统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带动更多的群众和贫困户致富奔小康,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多做贡献。”
郭茂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