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农家“小庭院”变身致富“聚宝盆”
滁州网 2025-07-11 16:13
据滁州日报报道 在天长市,一场“绿色革命”正在农家小院悄然上演。当地通过发展庭院中药材种植,让农家庭院的“方寸之地”变成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特色路。
在金集镇黄桥村,68岁村民娄振玉家的庭院里,太子参枝叶繁茂,郁郁葱葱。6年前,富有经营意识、开办多年家庭玩具加工点的娄振玉转换产业致富模式——将自家祖屋旁偌大的玩具加工点改造成太子参、苦参种植园地,也正是因为这个转变,让他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娄振玉说,“过去我在家里‘小庭院’办玩具加工点,现今玩具业做大了,就鼓励儿子他们两口子在村里征地建厂兴办规模玩具企业了。我则将工棚改成种植太子参、苦参‘基地’,加上家里的菜地,现在种植面积达到2.23亩,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
黄桥村种植太子参、苦参、白术等中药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村里一位中药材种植老师傅在岗坡上发现,这些野生的药材药效独特,而且市场价格比种植普通农产品高出四五倍,便带领村民开始试种。经过40多年的演进发展,如今全村已有70多户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和菜地参与种植太子参、苦参、白术等中药材,总面积达70余亩,改造出100多个小规模的“药园子”。据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华年介绍,村里从刚开始的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农户利用自家庭院、闲散的零碎地有意识、规模化种植。现在,全村通过发展中药材“庭院经济”让每家每户平均增收3万多元,相当于以前种植蔬菜、瓜果收入的5倍以上。
为全面推进“庭院经济”发展,2023年,天长市专门出台扶持政策,每年安排200余万元财政专项资金,鼓励16个乡镇(街道)打造“一镇一品”特色产业。目前,该市以镇为单位建成16个中药材示范点,改造传统庭院种植面积达1800余亩,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今年,我们通过政策引导药企参与农家‘庭院经济’,通过‘订单种植’,让各家各户‘小庭院’对接大市场,全市现在已有20%的药材种植面积来自农家‘小庭院’,既盘活了‘巴掌地’,又让农户稳产业增收入。”天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技术骨干戚福军说。
在天长市千秋中药制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加工刚从农户庭院收购来的中药材。经过清洗、切片、烘干、包装等工序后,这些产品将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其中,太子参、苦参、白术、仙鹤草、野菊花、金佛草、苍耳子、墨旱莲、茵陈、枸杞等药材已成为许多知名药企的稳定供货源地。
近年来,天长市创新推出“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引导10多家药企以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向村民提供中药材种苗,并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目前已发放太子参、苦参、白术、仙鹤草、野菊花、金佛草、苍耳子等中药材优质种苗85万株,成功带动4000余农户参与庭院中药材种植。
从“小菜园”“巴掌地”到“大药园”的产业转变,天长市的“庭院经济”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这里,一方方庭院不仅承载着农户的致富梦想,更绘就了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丰”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