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下好“一盘棋” 绘就“同心圆”
滁州网 2025-04-28 10:16
据滁州日报报道 近年来,滁州市通过统筹协调、帮扶合作、强化保障等务实举措,推动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19个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70万元,其中12个超100万元、1个超200万元,民族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省民族乡村平均水平。
上下统筹聚合力,构建协同“一盘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民族工作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制定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滁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民族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我市将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乡村振兴规划总盘子;将民族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民族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纳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将民族乡村发展有机融入全市发展大局。
同时,我市通过建立市、县、乡三级联系包保、督促指导工作机制,实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领导包村(社区)的联包联动机制,压紧压实县、乡镇(街道)民族乡村振兴工作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
内外携手暖民心,绘就帮扶“同心圆”
我市积极制定《滁州市民族乡村“共同发展”聚力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以省“3+1”、市“1+1”结对帮扶模式,对口帮扶全市1个回族乡、19个民族村,实现民族乡村全面振兴支持体系全覆盖。将市直单位帮扶工作纳入机关党建考核,并发挥市直部门职能优势,组织民族乡村参加产品展销、文旅推介、宣传营销等活动,为民族乡村振兴献计出力。
同时,“万企兴万村”行动作为民族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村企联建、支持乡村发展。定远县池阳回民村、南谯区孟洼民族村通过开展“村企联建”,村集体经济分别增收50万元、60万元。大力实施少数民族农民实用人才“千百培训计划”,积极承接开展年度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能力。
此外,各地探索以“县域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为主的“飞地抱团”发展模式,加快村级经济要素潜能释放。全椒县大张村、明光市横山村分别投资155万元、200万元,跨镇联建光伏发电、标准厂房等项目,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15万元。
立体推进强支撑,织密振兴“保障网”
为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我市鼓励支持各地用足用好普惠政策、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来安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民委共同现代化试点(全省唯一),天长市仁和集镇入选省级共同现代化试点单位,天长市南尖回民村、来安县贾龙民族村等4个民族村成功申报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近年来,全市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700万元,市县配套5000余万元,支持民族乡村发展产业项目31个、基础设施项目16个。
我市将民族乡村纳入全市乡村振兴规划总盘子,各方先后投入资金6.2亿元,支持民族乡村加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贾龙、中汤、管坝等3个民族村成功入选国家民委“第二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7个民族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
立足全市19个民族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我市支持引导民族乡村调结构、优布局,精心培育畜禽养殖、苗木生产、花卉种植等主导产业,并通过项目收益折股量化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全椒县大张民族村依托土地资源,发展“金蝉+芦笋”立体化种养项目;来安县贾龙民族村依托苗木花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全椒县管坝民族村利用1500余亩闲置水库塘坝,发展特色水产养殖。